加载中...
您的位置:首页 >地产 > 正文

在规范与流量之间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

2023-08-18 03:56:06 来源:红网


【资料图】

□宋鹏伟

夏夜,市民漫步在市区的网红景点,常常能看到现场直播:一些年轻男女架起手机和补光灯,对着手机屏幕,唱歌、热舞、与直播平台“家人”互动,场面非常热闹。这些主播的出现,为网红景点又增加了一波热度,让消夏生活更加精彩。对于这波直播热潮,市民也有着不同的看法。(8月17日《太原晚报》)

对极少看直播的人而言,这些主播的行为另类、怪诞,甚至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年轻人好逸恶劳的象征,“不如找个班上”。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,看直播已是很多人重要的娱乐方式,做直播也是了解社会、就业方式的一种。

直播不仅是新型娱乐方式,也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而催生出的重要产业。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1844.42亿元,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.4亿,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更是超过6亿。能发展到如此规模,说明市场需求强烈,顺应了网民娱乐、购物和接受信息、学习知识的需要。事实上,有些需求极为细分,如有些直播直接针对失眠群体:以白噪音为主的音乐,辅之以轻柔、舒缓的人声,的确帮助很多人放下压力,更快地进入梦乡。

直播要有人气,自然须满足用户的需要。不同人群的需求五花八门,传统媒介单向、低效的信息传播方式,自然无法满足。可见,直播经济固然存在各种问题,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。尤其是户外直播,直接选择网红景点或标志性地点,在主播唱歌、跳舞、聊天的过程中,城市的文旅资源也能够更好地对外宣传,近年来多地“景区+网红+直播”的方式更是证明,“云旅游”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疫情期间对远方的向往,更会使流量迅速变现,成为线下旅游井喷的助推器。而以东方甄选为代表的头部直播电商,通过地域性的直播活动,更是可以迅速引爆话题,为地方特产和文旅资源赋能。

诚然,直播质量参差不齐,更不排除有个别主播热衷于打擦边球,甚至依靠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来博取流量。然而这只是说明,任何新兴行业都需要引导和监管,明确红线和边界,却不意味着要一棍子打死。与曾经的网约车类似,自媒体、直播行业门槛低,自然有许多人愿意试水尝试,但门槛低的地方竞争也自然激烈,不少人发现自己不适合也就会慢慢退出了。而那些唱歌、跳舞、口才出色或有其他一技之长的民间高手们,正是通过这条通道“为天下知”,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之道。

主播有绝活儿,平台有算法,交给市场优胜劣汰即可。对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,必须明确规则、违规必究。譬如,有些户外直播中存在搭讪、偷拍、约架、恶俗PK等不当行为,不仅扰乱公共秩序,也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,就必须予以惩戒。对此,某主流直播平台近日发布户外直播管理新规,称将加大对户外低俗直播的治理力度,对前述恶俗行为将“不警告,直接封”。同时,针对户外直播的特点,地方有关部门也应与平台构建联动机制,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治理。

对新事物要包容呵护,但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;积极治理乱象,但不妖魔化流量,更不可因噎废食。“让市场的归市场,政府的归政府”,通过不断探索推动精细化治理,必然能在规范与流量之间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让直播行业健康发展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